內容目錄
Toggle

加拿大研究指出,同時罹患 C 型肝炎(HCV,簡稱「C肝」)的 HIV 感染者,在成功治療 C 肝後脂肪肝的發生率並未下降。這也意味著同時罹患 C 肝的 HIV 感染者需要持需監測肝臟的健康狀況。研究人員還發現,相較於使用脂肪肝指數(HSI),使用可控衰減參數(CAP)超音波檢測技術能夠更精準評估該群體的脂肪肝情形。
下列醫藥資訊授權及翻譯自 theBodyPro: Study Finds No Drop in Hepatic Steatosis Risk After HCV Treatment in People With HIV/HCV Coinfection
本文章經愛知識 iKnowledge依編輯所在地醫療現況及閱讀習慣進行編輯及改寫
感染 HIV 及 C肝病毒(HCV)都會增加脂肪肝發生的風險,進而導致嚴重的肝病變及相關併發症。來自荷蘭斯垂克大學的 Esther Truscello 研究團隊則希望透過一個前瞻性研究,了解同時罹患 HCV 的 HIV 感染者,在使用直接作用型抗C 型肝炎病毒成分藥物(DAAs)治癒 HCV 後,患者發生脂肪肝的狀況。

關於這個研究
研究團隊調查了 431 位生活在加拿大 C 肝已治癒 HIV 感染者的肝脂肪發生情形,希望藉以了解同時罹患 C 肝 HIV 感染者在脂肪肝發生率的變化。
這 431 位研究對象的背景資料如下:
- 研究開始時的年齡中位數為 51 歲
- 28% 為女性、29% 為男男性行為者(MSM)
- 感染 C 肝的平均資歷為 23 年
- CD4 平均值為 530、90% 體內 HIV 病毒量測不到
- 399 位研究對象曾以 HSI、98 位研究對象曾以 CAP 檢測脂肪肝指數
研究結果
長期來看,C 肝治療並未降低脂肪肝的發生率。在 C 肝治療期間,控制衰減參數的調整斜率逐漸增加(從 3.3 增加到 3.9 dB/m)。脂肪肝指數的調整斜率在 C 肝治療期間有顯著的下降(-4.5),但在完成治療後,又回到治療前的 0.2。

總結
研究作者指出,如果慢性 C 肝是導致脂肪肝的主要原因,那麼患者在接受 C 肝治療後脂肪肝發生的行況應該會有所改善。然而,該研究結果顯示直接作用型抗C 肝(DAAs)藥物無法降低脂肪肝的發生率。在此狀況下,在 C 肝治癒後還是需要透過減輕體重,同時採取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來控制脂肪肝的發生。
研究團隊同時建議,C 肝治癒後仍需持續監測肝臟健康。且依據他們的研究結果,在現有主要的非侵入性檢測方式中,使用可控衰減參數(CAP)超音波檢測技術檢測脂肪肝的效果,比使用脂肪肝指數(HSI)來的好。
參考資料:
Esther Truscello, Changes in Hepatic Steatosis Before and After Direct-Acting Antiviral Treatment in People With HIV and Hepatitis C Coinfection, 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Volume 231, Issue 1, 15 January 2025, Pages e101–e112
https://doi.org/10.1093/infdis/jiae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