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台灣愛滋防治成效多有進展。就新增HIV感染個案而言,台灣不僅連續六年呈現下降趨勢,2023年更是二十年來首次低於千例。然而,近來關於HIV治療藥物移出健保總額的討論,不僅可能使感染者難以穩定獲取治療藥物,亦可能為台灣愛滋防治成效帶來衝擊。
在這即將告別 2024 迎向 2025 的時刻,愛知識 iKnowledge 彙整了 2024 年與愛滋及 HIV 相關的重點研究及報導,讓我們在這個迎新送舊的時刻,透過這些與時俱進的愛滋相關發展,重新檢視自己看待愛滋與 HIV 的視角,找到與愛滋共處的自在未來。
感染科臨床醫師對長效注射型莫帕滋/ 瑞卡必治療針劑提出示警。義大利的研究團隊指出使用該處方進行 HIV 治療一旦無法成功抑制病毒,產生抗藥性的風險很高,這將大大限縮後續可選用的 HIV 治療藥物。因此處方醫師及感染者都應先意識到該風險,並在使用該處方前謹慎評估。
台灣已可使用長效注射型莫帕滋Cabotegravir/瑞卡必Rilpivirine進行HIV治療,這也意味著 HIV 治療在現有的「一天一次、一次一顆」外,多了「每個月/每兩個月注射一次」的選項。愛知識整理了針對該處方你會想知道的問題,同時也邀請亞東醫院楊家瑞醫師給予回覆。
在CROI 2024愛滋大會中,幾組研究人員公布了真實世界的doxyPEP使用數據,這提供了大量的證據,證實在性行為後72小時內服用200mg的強力黴素,將可有效降低披衣菌感染及梅毒的發生率,但對於預防淋病感染幾乎沒有效果。
一項發表在歐洲愛滋大會EACS 2023的研究指出,雖然測量內臟脂肪組織(VAT)及四肢骨骼肌質量指數(ASMI)是預測 HIV 感染者是否罹患糖尿病及代謝症候群的最佳方式,但僅透過觀察感染者身體質量指數(BMI)的變化也可有效評估其風險。
2023年10月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發佈了在性行為後使用強力黴素doxyPEP預防感STIs(也就是俗稱的「性病」)的指引草案。該草案建議男同性戀、雙性戀男性、男男性行為者及特定跨性別女性,可以考慮在發生性行為後 72 小時內服用強力黴素做為預防措施防止感染 STIs。
AIDS Clinical Trials Group 指出,相較於沒有感染HIV的民眾,HIV感染者在C型肝炎治癒後五年內罹患包含肝病、心臟病的風險較高。同時,另一個法國研究也指出,在排除肝硬化患者後,已治癒C型肝炎的 HIV 感染者罹患嚴重疾病的風險也比非感染者更高。
一項跨國不劣性試驗結果顯示,對合併感染愛滋病毒及B型肝炎病毒的成年病患來說,使用含TAF/FTC/BIC成分(Biktarvy 吉他韋®的藥物成分)的治療藥物,比使用含TDF/FTC+DTG成分的治療藥物,能夠更快抑制體內的 B 型肝炎病毒(HBV)。
一項發表在 IAS 2023 愛滋大會的大型國際世代研究指出,除了與一般民眾相同的風險因素(如高齡、高血脂等)之外,CD4 的數值、種族、高血壓及使用整合酶抑制劑進行治療,都可能會提高感染者罹患第 2 型糖尿病的風險。
REPRIEVE研究顯示,低度至中度心血管疾病風險程度的HIV感染者,使用匹伐他汀類藥物將可減少體內低密度膽固醇(LDL-c) 且有效減少心血管事件發生。同時該研究結果也表明,使用他汀類藥物 (Statin) 將可避免約五分之一重大心血管事件,甚至是死亡的發生。
一項在CROI 2023愛滋大會中發表的研究海報中指出自 2022 年 9 月起在美國已有超過 50% 的 PrEP 使用者,是使用含 TDF/FTC 成分( Truvada 舒發泰藥物成分)的學名藥做為 PrEP 藥物預防 HIV。然而,想用…
一項針對包含針具交換計畫(NSP)、成癮替代療法(OAT)、家用解麻藥物計畫(THN)、提供經管理的注射場所(SCF),及非法藥物檢測服務(DCS)這五項非法藥物減害策略的研究,進行了全球實施狀況的調查。全球只有九個國家同時擁有並實施了上述五種減害策略。那麼台灣有哪些藥愛減害措施呢?
在《AIDS》學術期刊上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從該研究蒐集超過六年的臨床數據可以發現,HIV感染者使用包含 dolutegravir 在內的兩種成分藥物進行治療,雖然仍有感染者無法達到體內病毒量測不到的狀態、或產生抗藥性,但在絕大多數病患的身上都能發揮病毒抑制的效果。
簡單來說,所謂的「PEP」也就是在發生可能感染愛滋病毒的行為後,透過給予愛滋抗病毒藥物避免感染 HIV 的一種預防措施。近年來,台灣對於 HIV 預防的討論通常會側重在篩檢、PrEP、U=U等議題之上。但同樣也能某一程度預防感染 HIV 的 PEP 相對就比較少被討論。
一項針對美國費城女性靜脈注射非法藥品的研究指出,女性使用者更有可能與她們有親密關係的對象(包含性伴侶、協助施打的人、提供情感支持的人等)共用注射針具。人為何用藥?又或者,為何戒藥如此困難?除了藥物本身的成癮性質,還有用藥者置身的情感關係與社會脈絡因素..
英國皇家檢察體系最新的刑事起訴準則提到,針對遭指控涉嫌傳播愛滋病毒的案件,可以將當事人體內病毒量測不到的狀態視為可預防愛滋病毒傳播的證據。新的準則明確提到,如果當事人體內病毒量測不到,且知道「U=U(測不到病毒量=不具有傳染力)」這個科學證據的話,則不宜提起訴訟。
近期的一項研究為「感染者體內持續慢性發炎」帶來新的觀點及討論。雖然這項研究沒有具體說明究竟為何感染者體內會持續慢性發炎,但卻從一個不同的角度來解釋並說明這個現象。近期的這個研究認為,感染者體內持續慢性發炎,是感染者在遭受感染後到開始進行藥物治療之前這個階段遺留下來的後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