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etectable = Untransmittable 簡稱 U=U ,意思是,測不到病毒量=不具有傳染力。
更具體的說:一位穩定接受 HIV 藥物治療的感染者,在體內病毒量連續六個月都測不到(在 200 copies/mL以下)的狀態下,這位 HIV 感染者就不會透過性行為將 HIV 傳染給其他人。
如果你問我:『去做 HIV 篩檢,究竟有什麼好處?』
我會告訴你:『無論結果是什麼,知道了,就有時間可以準備因應。』
如果結果是 HIV – ,可以轉換等候結果時的忐忑,找到適合自己的預防措施。
如果結果是 HIV + ,也可以在收拾好心情後,找到與這個慢性病共生的方式。
唯有透過篩檢,才能得知實際的感染狀態,才能進一步找到合適的處置方式。以下是一些你可能會想知道的 HIV 篩檢訊息,期待透過這些篩檢相關訊息,降低你對 HIV 篩檢的疑惑與不安。
『訂定法律的目的是什麼呢?』
在思考這個基礎的問題時,我想起了古希臘神話中的公義女神 Justitia,以蒙眼手持天平及長劍的形象,象徵著公正、正義的法律基礎。然而這也讓我開始思考,在台灣跟HIV感染者相關的法律中,是不是兼顧了公正及正義這兩個要件?還是因為不瞭解、成見、時空等因素,造成本應不偏不倚的律法天平傾斜?
關於這個問題的思考,以下讓我們透過 HIV 感染者相關法律的演進,還有一些真實的案例故事,一起來聊聊 HIV 感染者在面對台灣相法規律時的保障及枷鎖。
如果你因為有點擔心自己可能感染 HIV 而來閱讀這篇文章。我想對你說,我明白擔心自己可能感染 HIV 的心情,但請不要過度擔心自己會感染 HIV。
也許你對 HIV 的認識還停留在多年前的媒體報導及衛教資訊,所以你記得的可能是愛滋病病患都會死的很難看、感染沒多久就會死亡,這一類恐怖而負面的印象。
從 1980 年代 HIV 現蹤以來,人類對於 HIV 病毒的認識、預防的方式、治療的藥物都在與時俱進。40 年後的我們,已經對 HIV 有更全面的認識,發展出有效預防 HIV 的方式,且能夠提供感染者有效、安全且便利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