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

肛門自我診察將有助早期發現肛門癌

FavoriteLoading〔文章加入收藏〕
由人類乳突病毒(HPV)引發的肛門癌,在男同志和雙性戀男性群體中的疾病發生率遠高於其他群體。及早進行肛門癌的篩檢,並在需要時及早治療可降低罹患肛門癌的風險。近期一項針對男同志、雙性戀男性及跨性別女性的研究指出,「肛門自我診察」將有助於發現潛在的癌症病灶,並有助及早給予治療。

下列醫藥資訊引用及翻譯自 nam aidsmap: Anal self-examinations may help people identify pre-cancerous lesions and tumours

本文章經愛知識 iKnowledge依編輯所在地醫療現況及閱讀習慣進行編輯及改寫

因為醫療資源或其他種種因素的限制,並非所有的醫療院所都能提供肛門癌篩檢。為了調查男同志、雙性戀男性和跨性別女性等罹患肛門癌風險較高群體對於肛門自我診察的接受程度並評估應用的可行性,威斯康辛醫學院肛門癌流行病學專家 Alan Nyitray 博士研究團隊開始進行這個研究。

關於這個研究

該研究在 2020 到 2022 年間透過網路社交軟體、同儕推薦和醫療單位廣告等方式招募研究對象。最終在休士頓和芝加哥招募到 714 名沒有任何肛門及直腸病變相關病史的男同志、雙性戀男性和跨性別女性參與研究。這些研究對象的背景資料如下:
  • 年齡中位數為 40 歲
  • 98% 出生時為男性、1.5% 為跨性別女性、1.3% 為跨性別男性
  • 38% 為 HIV 感染者
  • 47% 是非西班牙裔白人、23% 是非西班牙裔黑人、23% 為西班牙裔
所有的研究對象在參與研究的醫療院所接受了大約 15 分鐘的訓練,學習如何進行肛門自我診察。研究團隊指導他們如何用手指觸摸肛門周圍區域、用食指觸摸肛管至第二個指節的深度,以及如何用鏡子或自拍方式進行自我診察。參與研究的伴侶也同步接受為對方進行診察的相關訓練。一般來說這個肛門自我診察大約需要 4 分鐘。經統計,92% 的研究對象進行了自我診察、8% 接受了伴侶的診察。除了自我診察外,研究對象同時會接受臨床醫師的檢查,從而評估自我診察與醫學專業人士的診察結果是否一致。

研究結果

34% 的研究對象透過醫療專業人士至少檢查出一項異常。最常見的異常項目包括痔瘡(46%),以及肛門四周皮膚有皺褶、肉疣或皮瓣(47%)。檢測出的皮膚病變中位直徑為 3mm。

在對照自我診察與專業診察結果後發現,自我或伴侶診察的敏感性(也就是研究對象識別真實異常的能力)為 59%、特異性(也就是研究對象知道沒有發生異常的能力)為 80%。

專業診察和自我診察結果的一致性很高(0.73)。診察結果一致性與病變尺寸的大小成正比。相較於 25 到 34 歲的研究對象,55 歲以上的研究對象的自我診察結果,不太可能與專業診察結果保持一致。

肛門癌的自我診察經驗,有以下幾點發現:

  • 90% 認為自我診察的過程簡單或非常簡單、9% 認為困難或非常困難
  • 97% 認為自己很有可能在之後重複實施自我診察
  • 93% 表示如果自我診察結果持續顯示異常,就會前往醫療院所尋求進一步的醫療協助
  • 65% 希望之後可以由醫師進行檢查、但有三分之一的研究對象表示他們更願意自己幫自己進行診察

總結

研究人員表示,有鑑於病變直徑小於 10mm 的肛門癌治療效果良好,肛門癌自我診察可能可以降低肛門癌的死亡率和發生率。

不過,研究人員同時也指出,民眾不應以自我診察取代專業醫療人員提供的專業診察。以該研究為例,有 13% 的病變在自我診察的過程中沒有被檢測出來,另外也有 13% 的研究對象在肛門周圍或肛管處發現了一些狀況,但這些狀況最終確認不是癌症帶來的病變,這樣的狀況可能會帶來不必要的焦慮。

研究人員在總結時建議,醫療人員應給予所有男性及跨性別族群基本的肛門癌篩檢,並鼓勵民眾定期實施自我診察,以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參考資料:
Nyitray AG et al. The accuracy of anal self- and companion exams among sexual minority men and transgender women: a prospective study.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Americas, 31: 100704, 2024 (open acc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