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目錄
Toggle


「感染者的醫療照護團隊」應該包含哪些人?
很多朋友在第一時間可能會想到感染科醫師、個管師等醫療專業人員。也有些朋友會說因為自己最了解自己,因此「自己」也應該被納入。那麼除了自己還有醫療專業人員,還有沒有其他的角色應該被納入你的醫療照護團隊?
現年 49 歲已感染 HIV 十餘年的 Kuiper 將透過自身經歷告訴我們,「感染者同儕」也應該納入你的醫療照護團隊之中。
本文章由愛知識 iKnowledge 採訪、撰寫及編輯,
歡迎轉載、引用,轉載引用時請註明出處並連結愛知識 iKnowledge 網頁。
Kuiper 在 2011 年檢驗出感染了 HIV,走過這十幾年與 HIV 相處的日子,Kuiper 形容自己是個「算是很乖的病人」。除了穩定接受 HIV 的治療外,如果身體有什麼狀況,或是抽血檢驗時發現什麼異樣,都會積極與醫師討論並尋求治療。然而,在 HIV 確診初期,Kuiper 也曾有過一段迴避藥物治療的時光。
那時的 HIV 治療藥物不像現在,每天只需要吃一顆藥且幾乎沒有什麼副作用。當時的治療藥物每天除了需要多次服用多顆藥物外,藥物副作用也比現在強的多。再加上心裡總有道「開始吃藥就要吃一輩子」的檻,所以在感染之初,Kuiper 便沒有選擇馬上開始服藥治療。
訪談時聽聞這段經歷,我不禁開始思考,「醫療專業人員」、「感染者同儕」以及「感染者自己」,在感染者的健康管理上可以各自扮演怎樣的角色。

成員一:醫療專業人員
在網路資訊發達(甚至是氾濫)的現代要搜尋到醫療相關資訊與知識比以往容易的多。於此同時,身處在台灣的感染者朋友們也因為愛滋相關 NGO 的長期努力與陪伴,感染者同儕團體也成了感染者朋友另一個醫療訊息的來源。在這樣的資訊取得狀態下,與醫療專業人員討論疾病資訊的真實性與應用在自己身上的可行性,就成為感染科診間裡時常可以見到的風景。
正因如此,感染科醫療團隊也從傳統中「感染者健康教練」的單一角色,逐漸納入了「感染者健康伙伴」的概念。感染科醫療團隊時常需要同時扮演給予專業醫療建議,以及跟感染者討論可行方案的雙重角色。

成員二:感染者同儕
相較於醫療專業人員主要是給予醫療專業的協助,感染者同儕就在自己人陪伴自己人、即時治療資訊交流,還有互相支援幫忙幾個方面提供支持。

成員三:你自己
除了醫療專業人員及感染者同儕之外,「你」才是關鍵。「你」怎樣看待自己的感染者身份、「你」選擇怎樣面對這些疾病,還有「你」能不能鼓起勇氣跨出那一步,都在你自身的健康狀態上扮演舉足輕重的關鍵角色。
親愛的朋友們,如果可以請試著讓自己、感染科醫療團隊,還有感染者同儕們組成守護自身健康的醫療照護團隊吧。讓這個醫療照護團隊帶領你找到最適合的醫療方案,並透過積極治療及相互陪伴一起健康的慢慢變老吧。